冬病夏治正当时
三伏将至,又到一年冬病夏治时。“冬病夏治”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学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,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,并依此制定出的治疗方法。相信很多人对“三伏贴”并不陌生,“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”(简称“三伏贴”)是将中医时间医学、针灸学和外治法有机结合的中医“治未病”的重要手段,体现了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理论思想:借助自然界阳光最充足的伏天,通过穴位贴敷的方法,补足阳虚体质之人的阳气,祛除体内寒邪,治疗慢性虚寒性病症,达到平时治疗达不到的理想效果。使用方便、操作容易,患者无明显不适感,并可减轻很多内服药物对人体功能、器官的损害,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。
我院开展三伏贴治疗多年,已坚持贴敷治疗三年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均大见成效,甚至冬天未再复发。今年我院将一如既往的开展三伏贴治疗,按照北京市卫计委的统一部署,采用上级统一配置的贴膏,严格按照治疗流程和标准进行。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、规范、优质的“冬病夏治”服务。
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医院三伏贴贴敷时间安排:
传统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,一般从每伏的第一天开始,连贴3天,每天1次,每次贴敷6~8小时。儿童每次贴敷2~4小时。上午阳气旺盛,贴敷效果更佳。常用穴位:大椎、膻中、肺俞、膈俞(穴位在医生指导下选取)

头伏(7月12日-7月21日)
7月12日、7月13日、7月14日,共3次
中伏(7月22日-7月31日)
7月22日、7月23日、7月24日,共3次
闰中伏(8月1日-8月10日)
8月1日、8月2日、8月3日,共3次
末伏(8月11日-8月20日)
8月11日、8月12日、8月13日,共3次
贴敷疗程:
一般每年贴3伏(如有闰伏则为4伏)为1个疗程,以连续贴敷3年为佳。3年以后,患者可以继续贴敷,以巩固或提高疗效。
开单时间:我院定于7月1日开始可以到三楼中医馆进行三伏贴咨询、开单、预约。
贴敷地点:
医院三楼中医馆
附:三伏贴相关知识
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适应症:
本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,在秋、冬、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、顽固性肺系(呼吸系统)疾病。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。
1.久咳、哮喘、肺痹(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过敏性鼻炎、咽炎、咳嗽等)。
2.小儿体虚易感冒、反复咳喘(呼吸道感染),抵抗力低下者。
禁用人群:
1.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、溃疡、感染者。
2.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。
3.皮肤过敏、瘢痕体质者。
4.急性发热性疾病,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。
5.咯黄色浓痰、咯血、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。
慎用人群:
1.孕妇。
2.艾滋病、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。
3.糖尿病、血液病、恶性高血压、严重心脑血管病、
严重肝肾功能障碍、支气管扩张、恶性肿瘤的患者。
4.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。
5.2岁以下婴幼儿。
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注意事项:
1.今年选用的“温阳化痰穴贴”因其药物组成和制作工艺,较少出现皮肤发泡现象。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,或既往用药曾出现红斑、水泡等反应者,应缩短贴药时间。
2.小儿、久病、体弱、消瘦者,贴敷时间宜短,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。
3.贴敷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大量出汗,以防药物脱落;尽量减少电扇、空调直吹,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。
4.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,尽量避免食用寒凉、过咸等食物;应慎食海鲜、牛羊肉等。
5.取下贴敷药物后,可用清水擦洗局部。不要搓、抓、挠用药局部皮肤,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药品,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。